誰會是恐怖情人?

撰文:郭怡均(昶心蒙特梭利中學群歷史與公民教師)

每年,總有幾樁重大的校園情殺事件登上媒體版面,人們除了議論事件主角的背景、價值觀之外,為人父母者,總不免擔心孩子或孩子愛上的對象,會不會有一天成為下一個事件中的「恐怖情人」? 

Benis Arapovic.jpg

PHOTO BY BENIS ARAPOVIC

但在急著「指導」孩子如何避開「恐怖情人」之前,父母與孩子應先清楚認識「恐怖情人」的樣貌。根據《過來人告訴你:五個分辨「恐怖情人」的徵兆和分手方法 》、《恐怖情人判別法》等文章的分析,「恐怖情人」具有以下的人格特點:

1. 只關注自我感受,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。
2. 愛情是他生活的唯一重心。
3. 為達目的,會不擇手段的威脅他人,包括精神與肢體暴力。
4. 在行使暴力後,會先強烈表現悔意並請求原諒,然後不斷重複這兩極情緒的轉換。
5. 展現高度控制欲,包括瘋狂查勤與跟蹤。
6. 受挫力極低,容易將失敗責任全部怪罪到他人身上,而非自我檢討。

錯把恐怖情人當夢幻愛人

用理性分析,具有上述任一特點,都會是感情關係中的高風險族群;但在一直以來的社會環境中,許多小說、漫畫、電影、電視劇和童話故事,為了娛樂、吸睛等效果,常將高風險族群打造成魅力度、浪漫度雙高的夢幻情人。

於是,一向冷漠又自我、但充滿魅力的男主角,在與女主角相遇後,不顧一切地、無時無刻地用生命愛著女主角,讓女主角只專屬他一人,從此兩人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這樣的愛情,不但票房無敵,更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標準版本。

無奈的是,真實版本是:過了熱戀期後,兩人開始衝突,自我中心的男主角雖在開心時,將女主角當成自己的一部份,呵護至極;但在女主角要離開他時,就將對方驅逐出自我世界,當成敵人甚至玉石俱焚。

劇情中,危險情人浪漫化、複雜與細膩難解的愛情互動簡單化,只有少數人會意識到,這不過是娛樂而非反映真實,但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卻容易當真、當指標,來選擇戀愛的對象。

 

Dariusz Bargiel.jpg

恐怖情人,
 

 

男女版本不一樣

PHOTO BY DARIUSZ BARGIEL

因此,當孩子在觀看這一類型的文字或影音作品時,可以藉機會跟孩子說明,這些只是戲劇中的情節,要如此誇張才能賣座,真實世界中並非如此運作。但要提醒家長的是,不需要禁止孩子觀看,否則反而會更增加孩子的好奇心,也更浪漫化這一類型的作品了。  

另外,還值得一提的是,「恐怖情人」的性別,也不必然只有男孩子。因為在流行的愛情劇中,還有這麼一種典型橋段:女孩為了要男孩證明他有多愛她,便無所不用其極的出難題給男孩解決(其實就是一種精神虐待),男孩只有克服種種試煉後,才能證明他的愛是堅貞不移的。這戲劇中美好的情節,在現實中就成了歇斯底里與不安全感無限擴張的藉口,於是女版「恐怖情人」便出現了。

現今大眾媒體塑造出「以生命愛人」、「為愛付出無上限」等刻板卻主流的愛情典範,其實已超出一般人健康情緒所能負荷的臨界點,並讓觀眾無法思考愛情在真實生活中的比重,與適合自己的愛情樣貌。因此,謹慎看待且質疑大眾媒體塑造出的愛情形象,是對父母與孩子都極為重要的功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