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區裡的閱讀課

不只花香、咖啡香,民生社區裡也有濃厚書香,敦化北路到三民路約莫 1.3 公里的距離,就有兩座市立圖書館,成立於 1983 年的民生分館,館藏特色為兒童及親職教育,稍晚於 1993 年設立的三民分館則以美術與原住民資料見長,八角小桌、圓形小桌、長形大桌,個人座位,還有沙發區,老師帶著 3C 年代成長的孩子,身處安靜簡樸的環境裡,自己選書閱讀、寫學習單,就算放空發呆也很好,在文字中,孩子捕捉理解世界的變化,更重要的是,面對外在的騷亂躁動,能有那麼一刻,讓孩子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。

今天,大人們也找個時間靜心一下吧!

 

14336A20-8790-4FA6-B2D3-1DAE1651ECFB.jpg

社區裡的社會課

文史、經濟、地理環境、公民教育,社會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,孩子就感受不到環境的脈動,在民生社區,走在整齊的街廓、可以看到四層公寓到十多層大樓的現代建築演變、可以在咖啡文創小店消費,或者大賣場裡採買生活的必須,還有自來水事業處、圖書館、社區活動中心、甚至松山機場等公共設施,再遠一點的基隆河、劍潭山,都是最好的學習場所。

不僅僅是走著,昶心也借用透過遊戲的概念,讓孩子用腳走讀社區,用心觀察周遭環境,用腦記錄一切感受,然後設計成「大富翁」桌遊及闖關大地遊戲,我們就在社會裡上社會課!

 

7EBFBCDB-574B-40AA-9978-68FBED7A2113.jpg

社區裡的自然課

觀察自然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從日常中容易接觸的場所開始。按美式住宅模式興建的民生社區,有著都市少見的花木扶疏空間,區內不僅有25個公園,許多住宅庭院也充滿自然巧思,就連防火後巷因為2000年6月推動的改造計畫,變成怡人的綠意通道,孩子在這裡可以最自然地接觸自然,在教室庭院種下蔬菜,在後巷灌溉著小樹,在公園裡認識各式植栽花草、觸摸著落葉的脈絡,還有毛蟲飛鳥小動物在身邊,今天,你想要上哪一堂自然課呢?

B3F4A396-50BB-4552-8D74-604D27085CE8.jpg

社區裡的下課時光

搖搖馬、翹翹板、鞦韆、單槓、涼亭,200 株白山茶和紅山茶,還有那流蘇、紫藤、杜鵑、炮仗花、扶桑花,富錦街新中街口,在民國 60 年開闢的新中公園,利用多鋪面與植栽,創造出不同的空間屬性,這裡是居民休憩的好場所,也是昶心孩子最愛的下課活動空間。

奔跑追逐、抱抱大樹,撿拾落花飄葉家家酒,美好的童年回憶。

 

2F12958A-A489-4DD7-A257-D2E7BB0699D4.jpg

社區裡的烹飪課

民以食為天,了解自己吃的食物、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,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環,每週五的下午點心,節慶時的粽子、湯圓、蛋黃酥,還有聖誕大餐,昶心讓孩子自己採買自己做,而新東街與富錦街上的草埔市場,是民生社區的廚房,也是孩子們的食育教室。菜葉蔬果、生鮮魚肉、熟食小吃,濃烈的市場氣味,是新鮮的保證,也是本地的生活滋味,在動手之間,學著對食物、對生產者感恩。

歡迎大家說說你喜歡市場哪一味,還有你的拿手菜!

 

E3F13C53-34D1-4C2A-B1AD-25CCF87E6599.jpg

社區裡的體育課

「一個哨子一顆球」就是體育課的樣貌?場地有限制就不能進行體育教學?

在昶心,我們嘗試打破框架,松山機場旁的民權公園、富錦街上的三號公園、三民路旁的富民生態公園,社區居民口中的中央公園,都是上課的好地方。

我們的體育課試圖擱置專項運動技能訓練模式,去除優質化訓練頻度,改以遊戲化的方式,帶領孩子思考的過程導向,並透過建設性的留白時間以及牽引團體合作能力,讓同儕彼此獲得學習樂趣。下次,在公園裡看見這群孩子時,也跟著他們動一動吧!

 

F79F7762-65D3-478B-B82C-79CC94B6A431.jpg

別逼孩子愛上恐怖情人!

撰文:郭怡均 (昶心蒙特梭利中學群歷史與公民教師)

愛情,是一門著重雙方如何互動的藝術。而學習這一門藝術的源頭,正是父母,因為人們戀愛對象的特質,往往與原生家庭的父母息息相關。因此,如果要避免孩子愛上或成為恐怖情人,光是教會他們辨認恐怖情人還不夠,父母必須回頭對自己的教養觀念、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做檢視和調整。

通常,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,面對到不健康的人際關係(包括親子關係)時,因應的方式有兩種:

1.自此習慣處於弱勢,並變成弱勢 ;
2.轉而認同施壓對象,學會透過掌控他人避免成為弱勢。

所以,父母與孩子的互動若一直有問題,而孩子又對各種大眾媒體的愛情版本照單全收,就極容易被恐怖情人所吸引,甚至是成為別人的恐怖情人。那麼就算教會孩子辨認恐怖情人,他們仍會無法克制自己而陷入糟糕的愛情中,遲遲無法脫身或放手。

photo by Adrian

photo by Adrian

高度管控型教養,易教出恐怖情人

偏偏在像台灣這樣的亞洲社會,親子互動有問題的比例較高。因為在強調階級尊卑的傳統價值觀下,父母、師長的權力不容被質疑,孩子不被視為完整的個體,也被認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。所以父母、師長與孩子的互動,往往用「這是為你好,所以你不用質疑」,強制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,而缺乏平等協商的空間、抹除雙向溝通的機會。

將持有這樣教養態度的亞洲父母與師長,在與恐怖情人的6大特點做比對後,竟符合了其中4點,就是「為達目的會不擇手段的威脅對方」、「不斷在行使暴力又馬上後悔求原諒間重覆」、「展現高度控制欲」、「易將失敗責任全怪罪到別人身上」,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,就不自覺地成了親子關係中的「恐怖親人」。

長期處在這樣的互動下,個性溫和的孩子習慣於忍耐不舒服、不平等的對待,也容易一遇到困境就自我譴責,因此未來遇到糟糕愛情或恐怖情人而難以逃脫,似乎也是可預見的命運 ;若是個性強悍的孩子,則可能模仿父母的態度和行為。因他們認為,若不變成強者,便會落入弱者被欺壓的命運,於是日後在愛情裡,雖不一定會是恐怖情人,但必定會是強勢、施壓或控制欲較強的那一方。

「為你好」的父母,竟成了恐怖親人

或許大家會認為,哪有父母會像「恐怖情人」那麼離譜?那麼,請父母們就下列題目做自我問答:

Q1.有時因為懶得向孩子解釋自己的心境,或事情狀況太複雜,就以最簡化的方式 ─言語或肢體威嚇,讓孩子屈服?
Q2.在長期與孩子的互動裡,自己的情緒常是平和穩定的,還是時而大發脾氣、時而溫柔至極,使得孩子漸漸習慣因父母自我情緒控管不佳而帶來的不安氛圍?
Q3.自己無論在婚姻家庭或職場上,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,會去思考與質疑自己的忍耐是否有意義?是否有勇氣離開各種不健康的人際關係?是否能停止放任自己被糟糕的環境糟蹋? 

任何人際關係,只要涉及到權力,就產生了政治,所以從愛情、親情、職場,到政壇裡,政治無所不在。而如果民主是現存的各種制度中,唯一較能有效防範「人禍」的制度,即使它並不完美,我認為,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本質,仍應是民主、平等與互信。

Ivanmarn.jpg

在親子互動中,
長期被嚴格管制的孩子,
未來在人際關係中,很容易去控制別人,
或是習慣受制於人 

PHOTO BY IANMAN

民主平等,是感情關係的和平使者

控制型的互動,只會讓關係中的弱者習於糟糕的處境卻不反抗,強者習於編織謊言好自我保護。但民主平等型的互動,父母給予孩子空間去質疑與表達自我,自己也能放下權力適時的認錯,如此不僅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與敬意,也讓孩子透過這樣的互動過程,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勇氣。而這樣的能力與勇氣,讓孩子在日後遇到有恐怖情人特質的對象,或者其他任何糟糕的愛情時,會因拒絕處於不平等與不安而果決離開。

在台灣,其實無論在父母師長與孩子、職場主管或同事、以及烏煙瘴氣的兩黨政治等各種互動中,都瀰漫著「為了避免成為弱者,所以一定要變強者」的二元對立選項。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很扭曲的現象,那就是當弱者長大或變強後,並沒有因為自己過去曾是弱者的經驗而成為較好的父母、主管、老闆或 政黨,反而變成過去自己討厭的那類人,並繼續不斷複製這種強欺弱的狀況。

由於這扭曲的強弱二元對立,是建立在階級的價值觀上,因此要打破這樣的循環,就必須提出第三個選項:我們都是平等的。

親子關係健康,從相戀到失戀都能健康面對

所以,只要讓孩子成長於平等、善於溝通,且尊重多元意見的環境,才能在面對不公平或危險狀況時,勇於反抗或離開,不被對方情緒勒索而留在不健康的關係裡;或是在失去戀情時,即使再痛苦,也不會允許自己做出威脅與傷害對方的舉動,因為這有違自身的價值觀與榮譽感。

要避免孩子愛上或成為恐怖情人,關鍵就在於,父母該如何讓自己成為民主,樂於溝通,且尊重各種意見的家長。一個人只有在培養出對自己公正、平等的能力後,才能公正平等的對待他人。換句話說,只有父母們有能力不卑不亢的處理各種互動,才能培養出擁有健康人際關係的孩子。在親子關係裡如此,在愛情關係裡亦然。
 

誰會是恐怖情人?

撰文:郭怡均(昶心蒙特梭利中學群歷史與公民教師)

每年,總有幾樁重大的校園情殺事件登上媒體版面,人們除了議論事件主角的背景、價值觀之外,為人父母者,總不免擔心孩子或孩子愛上的對象,會不會有一天成為下一個事件中的「恐怖情人」? 

Benis Arapovic.jpg

PHOTO BY BENIS ARAPOVIC

但在急著「指導」孩子如何避開「恐怖情人」之前,父母與孩子應先清楚認識「恐怖情人」的樣貌。根據《過來人告訴你:五個分辨「恐怖情人」的徵兆和分手方法 》、《恐怖情人判別法》等文章的分析,「恐怖情人」具有以下的人格特點:

1. 只關注自我感受,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。
2. 愛情是他生活的唯一重心。
3. 為達目的,會不擇手段的威脅他人,包括精神與肢體暴力。
4. 在行使暴力後,會先強烈表現悔意並請求原諒,然後不斷重複這兩極情緒的轉換。
5. 展現高度控制欲,包括瘋狂查勤與跟蹤。
6. 受挫力極低,容易將失敗責任全部怪罪到他人身上,而非自我檢討。

錯把恐怖情人當夢幻愛人

用理性分析,具有上述任一特點,都會是感情關係中的高風險族群;但在一直以來的社會環境中,許多小說、漫畫、電影、電視劇和童話故事,為了娛樂、吸睛等效果,常將高風險族群打造成魅力度、浪漫度雙高的夢幻情人。

於是,一向冷漠又自我、但充滿魅力的男主角,在與女主角相遇後,不顧一切地、無時無刻地用生命愛著女主角,讓女主角只專屬他一人,從此兩人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這樣的愛情,不但票房無敵,更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標準版本。

無奈的是,真實版本是:過了熱戀期後,兩人開始衝突,自我中心的男主角雖在開心時,將女主角當成自己的一部份,呵護至極;但在女主角要離開他時,就將對方驅逐出自我世界,當成敵人甚至玉石俱焚。

劇情中,危險情人浪漫化、複雜與細膩難解的愛情互動簡單化,只有少數人會意識到,這不過是娛樂而非反映真實,但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卻容易當真、當指標,來選擇戀愛的對象。

 

Dariusz Bargiel.jpg

恐怖情人,
 

 

男女版本不一樣

PHOTO BY DARIUSZ BARGIEL

因此,當孩子在觀看這一類型的文字或影音作品時,可以藉機會跟孩子說明,這些只是戲劇中的情節,要如此誇張才能賣座,真實世界中並非如此運作。但要提醒家長的是,不需要禁止孩子觀看,否則反而會更增加孩子的好奇心,也更浪漫化這一類型的作品了。  

另外,還值得一提的是,「恐怖情人」的性別,也不必然只有男孩子。因為在流行的愛情劇中,還有這麼一種典型橋段:女孩為了要男孩證明他有多愛她,便無所不用其極的出難題給男孩解決(其實就是一種精神虐待),男孩只有克服種種試煉後,才能證明他的愛是堅貞不移的。這戲劇中美好的情節,在現實中就成了歇斯底里與不安全感無限擴張的藉口,於是女版「恐怖情人」便出現了。

現今大眾媒體塑造出「以生命愛人」、「為愛付出無上限」等刻板卻主流的愛情典範,其實已超出一般人健康情緒所能負荷的臨界點,並讓觀眾無法思考愛情在真實生活中的比重,與適合自己的愛情樣貌。因此,謹慎看待且質疑大眾媒體塑造出的愛情形象,是對父母與孩子都極為重要的功課。
 

社區裡的學校

26168816_139982063350183_3623451534787408002_n.jpg

學習,不只是在教室裡,學習,需要的是一種生活的氛圍,學知識、學生活、學做人。做為非體制的蒙特梭利實驗共學團體,昶心在2010年落腳在民生社區,希望打開教育的想像,打破學習空間的框架。綠意街道、寬廣公園、街邊小店,還有每天在此認真生活的人們,民生社區給了我們最好的空間環境,讓孩子可以走出教室,走進社區,去參與、去奔跑、去呼吸。家庭、學校、社區的力量在一起互利共生,為孩子的成長紮下穩固的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