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為何愛講髒話

撰文:蒲世豪(昶心蒙特梭利中學群數學與哲學老師)

在教學現場,我常看到青少年有意無意會講髒話。對此,家長們不是搖頭嘆氣,就是怒氣衝天。

對於青少年說髒話,我沒有禁說髒話的寶典,也不去做太多價值評斷。但就我的經驗與看法,他們說髒話,跟成人一樣,是有著複雜成因的現象,需要一些分類來釐清,而最常見的成因有以下三類:

  1. 懷有惡意地對著某些人說出攻擊性髒話。
    例如:少年A因為我處置不公,對我喊道:「蒲老師,幹XXXX掰。」
     
  2. 隨口講出,已經變成習慣的髒話。
    例如:少年B說:「幹老師,幹我贏了。」過一陣子又說:「幹老師,我被幹爆了。」
     
  3. 偶發性表現,或朋友間的玩笑。
    例如:少年C見到70歲的蒲老師在路邊乞討,興奮道:「幹!蒲老師!你還沒死啊!」

這三種髒話的方向不一,各有特色。若直接端出「講髒話就是不好」的評斷,不但太粗略,而且不公平。

因為成年人說髒話時,我們往往不會直接斥喝對方,反而會幫對方想想原因,若對青少年標準不一,就是動用權力了。對青少年容忍權力的「扣達」來說,實在浪費。況且分門別類對成人也有意義,這是為了瞭解,而非為了縱容少年設計。

Illustrated by Chas. Robinson

Illustrated by Chas. Robinson

攻擊性最強,不一定最嚴重

少年A的情況,是三者中攻擊性最強的,卻不是最嚴重的,因為需要注意的是「惡意」,而不是「髒話本身」。像少年A也可以說:「蒲老師,你臉長的像垃圾車喔,能張嘴收個垃圾嗎?」一個幹字也沒有,卻有滿滿的惡意。我通常會試著了解,到底是什麼讓孩子這麼不爽,還是根本他自己有病,處理完這事,等情緒平復再來談髒話問題。

沒惡意但太頻繁的少年B反而棘手,因為已成習慣,得要求他改進。髒話偶一聽之無大礙,但太頻繁的出現,會讓別人誤以為你是罪犯或變態。可以提醒他自覺,像昶心中學群的做法,是要他漱口,或用替代方案,不說「幹」說「看」。習慣的戒除不一定能一次到位,不能過於躁進,以為再犯就是不用心,變化本身需要時間。

對於少年C的話,我會視狀況睜隻眼閉隻眼,因為這是成長的過程之一。小二生一講到「大便」或「尿尿」就會格格笑個不停,像個笨蛋,過了就好了。國中時代講髒話有些也類似,太有機會變成少年B的,盯一下就好。而且這種話,成人如我也會偶一為之,要求別人的「扣達」真不是很明智。

Photo by Jason Rosewell on Unsplash

理解意圖,才能對症下藥

分類理解不同意圖的髒話,不但能對症下藥,也能減少不必要的爭吵。當把少年C與少年A不分,或把少年A當成和少年B一樣,把少年B當成少年C對待,都會引致不必要的糾紛與情緒,浪費珍貴的時間與情感。

對家長來說,可能擔心說髒話的孩子會被帶壞。我必須說,所謂盜亦有道,黑道不是只要罵罵人就可以,他們也有自己的篩選機制,若能達標重點也不在髒話本身。

最後,有研究指出說髒話的人往往比較「真誠」甚至「善良」,這背後原因複雜。但畢竟說髒話也不是真誠或善良的直接原因,這又是另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