宅在社區的實驗教育

撰文:張安柏  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負責人

現代教育的起源,其實有許多型態,工廠式學校 (factory model school )只是其中之一,但因為是大家目前最習以為常的,以致於長期忽略、鮮少討論到其他不同型態的學校樣貌。

實驗教育熱 單室學校再現

但近年來,在台灣隨著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,民間私人辦學的意識抬頭,各種共學型態的興起,從而使得在西方已經隱沒多年的單室學校,有機會在台灣重現,以一間教室為起點,由下往上地進行各式各樣的教育改革與突圍。

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(以下簡稱昶心),就是在這樣的法令條件、教育選擇需求下,在2008年時,以單室學校的型態,從台北市大安區瑞安街的一間兩層樓民宅開始,進行了這十年以來的另類教育實驗。在缺乏一般公立學校硬體資源的限制下,我們走向了一條完全不同的摸索道路。

2011年,考量整體環境的需求,昶心遷到了台北市民生社區富錦街。至此,打開了我們對學校空間建構可能的想像。

Photo by Amber Chang小辭典:單室教室原文為 one room schoolhouse,在19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期,曾是西方國家在村落與小鎮裡,常見的一種學校型態。但隨著工業及科技發達後的需求,學校樣貌走向工廠化型態後 ( factory model ),單室型態的學校遂逐漸隱沒。

Photo by Amber Chang

小辭典:單室教室
原文為 one room schoolhouse,在19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期,曾是西方國家在村落與小鎮裡,常見的一種學校型態。但隨著工業及科技發達後的需求,學校樣貌走向工廠化型態後 ( factory model ),單室型態的學校遂逐漸隱沒。

宅在社區 重塑空間與人的關係

對一般民眾而言,第一眼看到昶心時,直觀的會認為,這樣一間以民宅為教室的學校,必然缺乏一般學校具備的功能性。然而,我們在進入這個社區後,卻驚喜的發現,原來擔心的限制(缺乏一般學校該有的設備、場地),卻意外的刺激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思考與學校功能再定位的後設討論。

民生社區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社區,受益於50年前就設想完整的規劃,民生社區裡不但街道綠化完整,植物生態多樣,舉凡公園綠地、運動休閒、圖書館等公共設施更是一應俱全。

你會發現到,一般要求傳統學校該具備的功能性空間,我們在民生社區的公共空間裡,都可以輕易取得。並且因為少了圍牆的緣故,我們跟社區的關係,形成一種開放、不分裡外、得以互為空間主體性的存在。這種平等的依存關係,恰恰補足了我們對於傳統學校因為校園封閉,以至於缺乏在地生活感與文化連結性的疑慮。

以民生社區做為整個虛擬校園,我們不只重塑了空間與人的關係。更重要的,也藉此重新思考我們與居民的關係。我們從關心民生社區的公共空間好不好用,到進一步想要了解社區裡的居民,社區發展的文化淵源,環境生態與面臨的挑戰等所有相關議題。

宅在社區的教育2.jpg

與在地連結 互相育成

當進行這一類的思考時,在原來的角色設定裡,我們一開始或許是觀察者與報導者,但是因為我們也是「社區居民」的一份子,在進行這類討論時,自我的抽離與置入,形成了不同文化視角的辯證與對話。

對於一個實驗教育者而言,我們意外的發現,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學習的面向還有這麼多,將眼光拉回身邊最親近的土地時,對話與紀錄開始有重量;我們一直在尋求的在地連結,環境與生活教育等開始具象起來。

這才提醒我,蒙特梭利一直以來的幾個主要核心,從具象到抽象,預備好的環境等等,在我們將教育與社區深度連結後,新的詮釋可能重新出現。我們同時是觀察者也是被記錄者,是主體也是客體。宅在社區裡,讓我們與社區空間有互為主客體的機會。

實驗教育都有不同的價值情懷。每個教育哲學都在追求不同的價值塑造。與社區共夥展現的實驗教育核心精神,最終要落實在生活裡。以此為軸線,配置我們與空間互動的關係,與人的往來。

宅在社區的教育3.jpg

走出教室 走入社區

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

生活與環境教育的落實,很難屏棄自身的經驗不用,所以帶領著孩子回到村落社區裡,以炮仗花開知春來,聽聞喜鵲知天晴,一點一滴地建立我們與社區的生活連結。這樣的實驗教育所能接到的地氣,讓孩子活在一個清楚的脈絡裡。

我們雖然解構了傳統學校的空間形式,卻從更大的空間裡,重新建構了學校空間可以有的想像。仿效國外大學城的概念,我們宅在民生社區裡,以整個社區作為我們的學區,讓我們得以隨時走出教室進入社區。

宅在社區,校園比你想像的來得更大。更重要的是,宅在社區裡,藉由即將開展的共夥計畫,老師也不再只是侷限在我們自己的教師團隊裡,更多的專業達人,在我們重新形塑與社區的關係時,也同時成為我們另類的老師。以此方式,我們重新詮釋那句非洲俗諺:「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」(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落的力量) 。就算在都會裡,我們也得以共夥方式,透由眾人的努力,看到不同教育的可能。

青少年為何愛講髒話

撰文:蒲世豪(昶心蒙特梭利中學群數學與哲學老師)

在教學現場,我常看到青少年有意無意會講髒話。對此,家長們不是搖頭嘆氣,就是怒氣衝天。

對於青少年說髒話,我沒有禁說髒話的寶典,也不去做太多價值評斷。但就我的經驗與看法,他們說髒話,跟成人一樣,是有著複雜成因的現象,需要一些分類來釐清,而最常見的成因有以下三類:

  1. 懷有惡意地對著某些人說出攻擊性髒話。
    例如:少年A因為我處置不公,對我喊道:「蒲老師,幹XXXX掰。」
     
  2. 隨口講出,已經變成習慣的髒話。
    例如:少年B說:「幹老師,幹我贏了。」過一陣子又說:「幹老師,我被幹爆了。」
     
  3. 偶發性表現,或朋友間的玩笑。
    例如:少年C見到70歲的蒲老師在路邊乞討,興奮道:「幹!蒲老師!你還沒死啊!」

這三種髒話的方向不一,各有特色。若直接端出「講髒話就是不好」的評斷,不但太粗略,而且不公平。

因為成年人說髒話時,我們往往不會直接斥喝對方,反而會幫對方想想原因,若對青少年標準不一,就是動用權力了。對青少年容忍權力的「扣達」來說,實在浪費。況且分門別類對成人也有意義,這是為了瞭解,而非為了縱容少年設計。

Illustrated by Chas. Robinson

Illustrated by Chas. Robinson

攻擊性最強,不一定最嚴重

少年A的情況,是三者中攻擊性最強的,卻不是最嚴重的,因為需要注意的是「惡意」,而不是「髒話本身」。像少年A也可以說:「蒲老師,你臉長的像垃圾車喔,能張嘴收個垃圾嗎?」一個幹字也沒有,卻有滿滿的惡意。我通常會試著了解,到底是什麼讓孩子這麼不爽,還是根本他自己有病,處理完這事,等情緒平復再來談髒話問題。

沒惡意但太頻繁的少年B反而棘手,因為已成習慣,得要求他改進。髒話偶一聽之無大礙,但太頻繁的出現,會讓別人誤以為你是罪犯或變態。可以提醒他自覺,像昶心中學群的做法,是要他漱口,或用替代方案,不說「幹」說「看」。習慣的戒除不一定能一次到位,不能過於躁進,以為再犯就是不用心,變化本身需要時間。

對於少年C的話,我會視狀況睜隻眼閉隻眼,因為這是成長的過程之一。小二生一講到「大便」或「尿尿」就會格格笑個不停,像個笨蛋,過了就好了。國中時代講髒話有些也類似,太有機會變成少年B的,盯一下就好。而且這種話,成人如我也會偶一為之,要求別人的「扣達」真不是很明智。

Photo by Jason Rosewell on Unsplash

理解意圖,才能對症下藥

分類理解不同意圖的髒話,不但能對症下藥,也能減少不必要的爭吵。當把少年C與少年A不分,或把少年A當成和少年B一樣,把少年B當成少年C對待,都會引致不必要的糾紛與情緒,浪費珍貴的時間與情感。

對家長來說,可能擔心說髒話的孩子會被帶壞。我必須說,所謂盜亦有道,黑道不是只要罵罵人就可以,他們也有自己的篩選機制,若能達標重點也不在髒話本身。

最後,有研究指出說髒話的人往往比較「真誠」甚至「善良」,這背後原因複雜。但畢竟說髒話也不是真誠或善良的直接原因,這又是另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了。

哲學課,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

撰文:蒲世豪(昶心蒙特梭利中學群數學與哲學老師)

哲學思考一般人聽來或許陌生,其實並不難懂。哲學就是對思考中重要的抽象概念,提出不同觀點的學問。舉例來說,大家都聽過的「不自由,毋寧死」,受過哲學訓練的人會去思考,「自由」到底是什麼、真有那麼重要嗎?

但也正因為哲學關注各種不同的觀點,往往不傾向提供唯一的答案,而是將數種觀點分析陳列,以供參考。所以,哲學比任何學科更關注思考過程,它對比不同的思考角度,批評其證據與合理性,思考其意義與價值,卻不強迫你一定要接受它。因此,哲學教育是在培養個人的思考、思辨能力。

常聽到許多人質疑:「學哲學有什麼用?」如果用房屋來比喻你的思考,哲學像是整棟房屋的結構,你無法明確看到它的功用,但卻無時不影響你居住在其中的品質和安全。

由於,傳統教育喜歡談知識,不喜歡談觀點;喜歡給答案,不注意答案怎麼形成。當學習中缺乏「形成觀點」的過程,會讓學習缺乏趣味與效率;哲學教育正好相反,喜歡把知識當觀點,把答案當成一種想法。這有助於平衡現有的知識傳授模式,增加思考的靈活度與深度。

教思考,而不是給答案

至於現代教育,追求精細分工,課本內容往往因執著精細而過於瑣碎,帶給學習者不少挫折;哲學則喜歡討論抽象概念,哲學課程可以增強抽象思考能力,幫助孩子在學習時有更清楚、更全面,也更深入的理解。這不但能提高學習的質,甚至能增加學習的趣味。

簡言之,哲學教育是「教思考」的過程。但「教思考」聽來有些矛盾,因為一個人不用別人教也能自己思考,而且如果他不主動思考,強迫也沒用。

但所謂「教思考」不是給答案、教動作甚或給出公式方法,而是試著「欣賞」。我希望透過哲學課,讓孩子能「欣賞一下」不同的觀點,當作建立自己思考的橋梁。

不過,培養思考不總是要勉強提出自己的想法,或一定要批評現代生活的議題,有時也可以去欣賞他人思考的出發點與深度,擴張自己認識的世界。當你面對新問題的時候,豐富的視野將會慢慢轉化為你的內在力量,而且更能被靈活運用。

別小看孩子的領悟力

有許多人認為,兒童或青少年還太小,真能懂哲學嗎?或是他們太單純,念哲學後會不會胡思亂想?但這就像剛學功夫的人愛與人爭鬥、剛接觸文學的人易多愁善感,若老師能正規而有系統的引導,這個狀況幾乎不會發生。與其讓孩子將來因偶然接觸到這些主題,受到不可知的影響,倒不如讓老師在設計好的環境中,好好利用這些資源,來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。

更重要的是,不管是兒童或青少年,我都視他們如成人。我覺得哲學思考是有趣的,有用的,有意義的。我對兒童學哲學的看法,就跟兒童學廚藝的看法一樣,不一定適合每個人,但接觸一下也不錯,前提是注意安全。以我的經驗,學哲學比學廚藝要安全多了。

但我也不主張人人都應當念哲學,我只是認為,能有機會接觸到一點哲學思考,刺激各種不同角度的思考,鼓勵不同的領域抽象整合,訓練我們的想法更加深入,更加全面。生命跟生活都有些樂趣,需要深入思考才領悟得到,稍微幫自己往上爬一段,欣賞一下高處風景,也讓自己不虛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