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候鳥鸕鶿的天堂之旅

文/ 攝影: 崔致綱

大台北地區也能見到的壯觀侯鳥群

上圖為基隆河流域-民權大橋河段所拍攝的冬候鳥鸕鶿壯觀飛行照片

每年的十月到五月是鸕鶿在台灣過冬的季節,鸕鶿是遠從西伯利亞飛來台灣的候鳥,在台灣有幾個鍾愛的棲地。基隆河就是重要棲息地之一,從1992年基隆鳥會首次在基隆新山水庫發現40隻鸕鶿棲息,到現在2024年的2000隻,在基隆河過冬的鸕鶿數量已經成長了將近50倍!,而且還陸續在增加中!

近年來氣候不停止地變遷,鸕鶿的生活習慣也慢慢的在更改,2021年10月,在嘉義鰲鼓溼地觀察到一對鸕鶿在繁殖,是全台灣第一筆鸕鶿繁殖的紀錄。這代表這牠們沒有飛回到北方繁殖,反而在福爾摩沙落地生根。在去年2023年,在雲林湖山水庫也觀察記錄到鸕鶿的集體繁殖。是不是因為在氣候變遷中北方變暖和了,因此鸕鶿反而適應了暖和的台灣?也許不久之後的鸕鶿就不會再是冬候鳥了?

動物的行為改變往往跟氣候變遷有很大的關係,這還需要許多人力來觀察、紀錄跟討論。這是一個在都市內,教室外的生態議題,更多的慎思與努力一定可以帶給人類與鸕鶿一個更好的未來。

夜棲在基隆新山水庫的鸕鶿一早便會在水庫上空盤旋,再集體沿著基隆河流域覓食。這群候鳥大軍引起不少愛鳥人士的關注,因此成立了一個公民社團名叫「基隆河鸕鶿網」,目前參與人數已經過了2000人,社團成員每天一早都會在各自選定的觀測點進行觀察。社團成立的宗旨是推動把基隆河流域與新山水庫設為鸕鶿保育區

基隆河鸕鶿網在北北基的觀測哨站(非全部)

目前基隆河的鸕鶿群是全台唯一一個會在市區內覓食的鸕鶿群落,每天這批鸕鶿大軍會飛過市區上空,飛往基隆河和新店溪覓食,牠們也常常飛過位於基隆河邊的台北松山機場,這會給飛航帶來危險嗎?其實不會。因為鸕鶿鳥的活動非常具有規律性,不會脫軌飛到不熟悉的機場,鳥群很容易監測,經過資訊的統整與分析,不難控制。

 鸕鶿大軍在城市上空飛舞

有句話說基隆河有三黑,基隆以前有大量煤礦開採,基隆河沿岸出產的大量煤炭會沿著基隆河運輸,因此河底都因這些碎煤塊的沉澱而發黑。後來又因為流域內的工廠汙染河川,排放的廢水變成了另一種黑。在基隆河經過截彎取直、封溪與河川整治之後,現在冬天的基隆河又出現了第三種黑-----鸕鶿黑:這是最健康,最值得驕傲的一種黑。整治過後的基隆河河岸與周邊的山澗溪流,孕育出吳郭魚、烏魚、豆仔魚等豐富的魚種,恰恰好可以供養每年為過冬而來的龐大鸕鶿鳥群。

鸕鶿大軍在基隆河流域覓食,不僅讓許多賞鳥愛好者大飽眼福,就生態的角度而言,恰恰好能抑制基隆河的外來種吳郭魚:慈鯛科的魚類無限的繁殖,形成更為平衡多元的生態。這減少了用人力介入維持的成本,也更有效率,更符合自然,基隆鳥會指出,鸕鶿一天平均要吃兩條魚,基隆河的鸕鶿族群現在有2000隻,代表一天會吃掉4000條魚,一個冬天下來可以吃掉43萬尾魚。

我們針對鸕鶿這個專題,設計出11個關於基隆河與鸕鶿的問題,想知道受訪者是否認識基隆河上這一群飛羽訪客,針對內湖、南港與民生社區的居民以網路進行問卷調查,取得共148份資料,發現了十分有趣的結果。在這148份資料中,只有3份答題全對,這說明了大家對鸕鶿這種鳥類普遍來說並不認識。

近年來氣候不停止地變遷,鸕鶿的生活習慣也慢慢的在更改,2021年10月,在嘉義鰲鼓溼地觀察到一對鸕鶿在繁殖,是全台灣第一筆鸕鶿繁殖的紀錄。這代表這牠們沒有飛回到北方繁殖,反而在福爾摩沙落地生根。在去年2023年,在雲林湖山水庫也觀察記錄到鸕鶿的集體繁殖。是不是因為在氣候變遷中北方變暖和了,因此鸕鶿反而適應了暖和的台灣?也許,不久之後的鸕鶿就不會再是冬候鳥了?動物的行為改變往往跟氣候變遷有很大的關係,這還需要許多人力來觀察、紀錄跟討論。這是一個在都市內,教室外的生態議題,更多的慎思與努力一定可以帶給人類與鸕鶿一個更好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