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候鳥鸕鶿的天堂之旅

文/ 攝影: 崔致綱

大台北地區也能見到的壯觀侯鳥群

上圖為基隆河流域-民權大橋河段所拍攝的冬候鳥鸕鶿壯觀飛行照片

每年的十月到五月是鸕鶿在台灣過冬的季節,鸕鶿是遠從西伯利亞飛來台灣的候鳥,在台灣有幾個鍾愛的棲地。基隆河就是重要棲息地之一,從1992年基隆鳥會首次在基隆新山水庫發現40隻鸕鶿棲息,到現在2024年的2000隻,在基隆河過冬的鸕鶿數量已經成長了將近50倍!,而且還陸續在增加中!

近年來氣候不停止地變遷,鸕鶿的生活習慣也慢慢的在更改,2021年10月,在嘉義鰲鼓溼地觀察到一對鸕鶿在繁殖,是全台灣第一筆鸕鶿繁殖的紀錄。這代表這牠們沒有飛回到北方繁殖,反而在福爾摩沙落地生根。在去年2023年,在雲林湖山水庫也觀察記錄到鸕鶿的集體繁殖。是不是因為在氣候變遷中北方變暖和了,因此鸕鶿反而適應了暖和的台灣?也許不久之後的鸕鶿就不會再是冬候鳥了?

動物的行為改變往往跟氣候變遷有很大的關係,這還需要許多人力來觀察、紀錄跟討論。這是一個在都市內,教室外的生態議題,更多的慎思與努力一定可以帶給人類與鸕鶿一個更好的未來。

夜棲在基隆新山水庫的鸕鶿一早便會在水庫上空盤旋,再集體沿著基隆河流域覓食。這群候鳥大軍引起不少愛鳥人士的關注,因此成立了一個公民社團名叫「基隆河鸕鶿網」,目前參與人數已經過了2000人,社團成員每天一早都會在各自選定的觀測點進行觀察。社團成立的宗旨是推動把基隆河流域與新山水庫設為鸕鶿保育區

基隆河鸕鶿網在北北基的觀測哨站(非全部)

目前基隆河的鸕鶿群是全台唯一一個會在市區內覓食的鸕鶿群落,每天這批鸕鶿大軍會飛過市區上空,飛往基隆河和新店溪覓食,牠們也常常飛過位於基隆河邊的台北松山機場,這會給飛航帶來危險嗎?其實不會。因為鸕鶿鳥的活動非常具有規律性,不會脫軌飛到不熟悉的機場,鳥群很容易監測,經過資訊的統整與分析,不難控制。

 鸕鶿大軍在城市上空飛舞

有句話說基隆河有三黑,基隆以前有大量煤礦開採,基隆河沿岸出產的大量煤炭會沿著基隆河運輸,因此河底都因這些碎煤塊的沉澱而發黑。後來又因為流域內的工廠汙染河川,排放的廢水變成了另一種黑。在基隆河經過截彎取直、封溪與河川整治之後,現在冬天的基隆河又出現了第三種黑-----鸕鶿黑:這是最健康,最值得驕傲的一種黑。整治過後的基隆河河岸與周邊的山澗溪流,孕育出吳郭魚、烏魚、豆仔魚等豐富的魚種,恰恰好可以供養每年為過冬而來的龐大鸕鶿鳥群。

鸕鶿大軍在基隆河流域覓食,不僅讓許多賞鳥愛好者大飽眼福,就生態的角度而言,恰恰好能抑制基隆河的外來種吳郭魚:慈鯛科的魚類無限的繁殖,形成更為平衡多元的生態。這減少了用人力介入維持的成本,也更有效率,更符合自然,基隆鳥會指出,鸕鶿一天平均要吃兩條魚,基隆河的鸕鶿族群現在有2000隻,代表一天會吃掉4000條魚,一個冬天下來可以吃掉43萬尾魚。

我們針對鸕鶿這個專題,設計出11個關於基隆河與鸕鶿的問題,想知道受訪者是否認識基隆河上這一群飛羽訪客,針對內湖、南港與民生社區的居民以網路進行問卷調查,取得共148份資料,發現了十分有趣的結果。在這148份資料中,只有3份答題全對,這說明了大家對鸕鶿這種鳥類普遍來說並不認識。

近年來氣候不停止地變遷,鸕鶿的生活習慣也慢慢的在更改,2021年10月,在嘉義鰲鼓溼地觀察到一對鸕鶿在繁殖,是全台灣第一筆鸕鶿繁殖的紀錄。這代表這牠們沒有飛回到北方繁殖,反而在福爾摩沙落地生根。在去年2023年,在雲林湖山水庫也觀察記錄到鸕鶿的集體繁殖。是不是因為在氣候變遷中北方變暖和了,因此鸕鶿反而適應了暖和的台灣?也許,不久之後的鸕鶿就不會再是冬候鳥了?動物的行為改變往往跟氣候變遷有很大的關係,這還需要許多人力來觀察、紀錄跟討論。這是一個在都市內,教室外的生態議題,更多的慎思與努力一定可以帶給人類與鸕鶿一個更好的未來。

飄洋過海的美食- 東南亞美食巡禮

文字: 林品岑、鍾采恩 攝影: 陳又民、張釩

昶心2023 PBL

隱身台北的東南亞美食

有很多次,爸媽載著我到台北市兜兜風,會經過某些地方。那些地方看起來不像台北市,不像是匆忙、急躁的台北市,而是色彩繽紛、悠閒的商店街。店門口,常是一群面帶微笑的人,像在戶外開個小派對。他們一群一群的聊著天、拍照,仿佛與多年失散的老友重逢。我總是將臉夾緊貼著窗戶,對這個看似很歡樂的地方充滿好奇。媽媽說這是東南亞移工的聚集地。而今天,終於和好友們約去大吃特吃,決定來一個台北的東南亞美食一日遊。

小馬尼拉區

小馬尼拉區位於台北市中心,是一個以菲律賓移民為主要居住群聚的社區。該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,靠近台北市最繁華的商業區和夜市。

小馬尼拉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。會來這個區域大部分的移工都來自菲律賓。

我們在民權西路站集合,在附近晃了晃。看到一家「莉山菲律賓料理」,全部人的肚子都餓了,就毫不猶豫的走進去。

店內蠻多位置的,裝潢簡單樸素,不過牆面上掛有一些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壁掛物和裝飾,櫃檯處的牆壁也有一個很精緻的宗教雕作。老闆人很好,很熱情、活潑,還很大方的讓我們訪問了幾句。老闆20年前就從菲律賓來台灣工作,不久開了自己的餐廳,也經營了十幾年了。

羅望子湯

羅望子湯看起來與一般的排骨湯無異,裡面卻有淺紫色的茄子,點綴著些許紅、綠彩椒。嘗了一口,沒想到會這麼酸,不過酸味裡帶著金橘、檸檬的香味。一問老闆娘,發現湯裡並沒有我們猜想的那些,而是羅望子天然的酸味,好不新奇!豬肉塊非常軟,燉得很嫩。 這碗湯喝起來很清爽,在大啖各種美食之餘,喝了可以用來解膩,極為推薦!

蝦醬

蝦醬是濃厚鮮味的調味醬,常見於東南亞料理中。由鮮蝦、鹽和香料發酵而成,味道獨特且營養豐富。應用廣泛,為菜餚增添鮮美風味。

蝦醬米線是米線和蝦醬拌在一起的料理,有一丁點類似米做的義大利麵。

碗裡有半顆檸檬可以自行調味,米線上撒滿了花生粉,裡面還有切片水煮蛋和蔥。另外整體蝦醬的鮮味挺濃郁的,值得愛蝦的客人品嘗。

烤雞腿飯

「烤雞腿」乍看並無獨特之處,外表和一般的烤雞腿差距不大,是被烤熟的橘、咖啡色,還有一點焦。不過,菲律賓的烤雞在咬下時,可以聽見它酥脆的聲音,甜甜的烤肉醬味也會在嘴裡散開,和肉鮮嫩的口感搭配得天衣無縫。

炸香蕉

若是嗜吃甜食的人,非常推薦這道「炸香蕉」。這道甜點非常簡單,就是將長長的香蕉裹粉下去炸,熱熱的最好吃,有幾分神似麥當勞的蘋果派。外皮亮眼的黃金色,又油又脆,包覆的香蕉已經變得很軟、很甜,卻又帶著些許水果的酸味,是一道很成功的甜食料理。

台北車站印尼街

探索台北車站附近的印尼街:異國風情的商店、餐廳和市集,供應道地的印尼美食和特色商品,讓你暫時忘卻都市生活,沉浸在異國文化中。值得一遊!

印尼街位於台北車站附近,有許多主打印尼菜的店家,老闆都很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店。

我們在第一家店點了沙嗲和一道名為gado gado的菜。

沙嗲分成雞肉串和羊肉串兩種,兩種口感不同,雞肉較嫩,羊肉較有嚼勁,但有了沙嗲的秘製醬料,就都能襯托出食物的美味。

gado gado是高麗菜、豆芽菜、青江菜、小黃瓜、馬鈴薯,加上一種很像花生醬的醬料、以及少許蝦餅製成的獨特菜餚。

接下來,我們換到第二間店,嘗試更多的印尼美食。

咖哩牛肚飯,加入非常多的牛肚,每一塊都很嫩,咖哩是黃色的,有種不同於普通咖啡色咖哩的香味,搭配長長的泰國米,充滿異國的風情。

炸雞腿飯,外酥內嫩的炸雞腿佐一點附上的辣醬,再搭配米飯一起吃,更可以再來點生菜。

中和緬甸街

位於中和、充滿東南亞風情街道,又稱華新街,是象徵台灣多文化的地點之一。這條街道上融合各種地區的美食,包括緬甸、印度、泰國和雲南。

而我們為了這次的報導,品嚐了這裡無數的東南亞美食。

豌豆粉酸酸辣辣的,吃起來既清爽又滑溜。

粑粑絲同樣是酸辣的口感,像番茄肉燥搭配很有嚼勁的麵條,再灑點花生,讓整碗湯麵的味道更上一層樓。

青木瓜絲整體則是清脆爽口,十分開胃。

印度烤餅麵粉香氣濃厚,沾一些橘色的印度咖哩雞,簡直就是絕配。

最後是甜點娘惹糕,有著椰香和斑斕葉的香味,吃起來QQ的,很適合在飯後來一塊,令人口齒留香。

東南亞美食探索

以上就是我們為了這次報導所品嚐的所有美食,每一道都是珍饈美味,令人回味無窮,東南亞的食物蘊含豐富的層次,身為美食愛好者絕對不可以錯過!